發(fā)布機構: | 臺山政府網 | 生成日期: | 2015-08-24 07:57:46 |
臺城人工湖已有五十多年歷史,這個面積達400多畝以湖為主題的公園,就像一面碩大的鏡子,見證了半個世紀以來臺城的變遷。五十年前,前輩們群策群力,手鋤肩挑,用最簡單的工具打造出了這么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至今仍然惠澤著后輩。
規(guī)劃布局
臺城人工湖,景色秀麗,柳綠花香,拱橋亭閣,湖島優(yōu)雅,勝似杭州園林。它位于臺城南面的牛山和貓山下,分東湖、西湖和南湖,總稱寧城公園。
西湖面積最大,又稱大湖,在湖中有兩個人工小島,通過兩座小橋與城區(qū)相連,島上分別建有兩層長方亭和愛國亭,島的南端還建有一艘仿北京頤和園石舫的兩層湖心畫舫。八十年代,旅港鄉(xiāng)親雷登夫婦捐建了蜿蜒九曲橋為西湖增添美景。
東湖又稱小湖,是回字形,使人感到湖中有湖,在這里建有寧城石塔、龍鳳壁、小動物園、雙亭橋、秀麗塔等。東湖北面的大塘、小塘連成一體,建有柳園和觀景亭,景致別具一格,也是游人的游覽場所。南湖中建有亭臺樓閣,小橋假山。
名稱由來
人工湖是個名符其實的美稱。想當年,在物質欠缺的環(huán)境下,既無任何外資援助,又無機器,全靠人們懷著宏大理想,通過堅韌磨練的雙手,你一揪,我一掘,一石一磚,汗流如注,艱苦地把泥土打造成今天受益無窮的休閑游覽勝地。這一歷史創(chuàng)舉,為僑鄉(xiāng)添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歷史印記
五十多年前,人工湖原處是一塊面積約二百多畝的水稻田,易浸易澇,顆粒無收。南是圣元村;北是街傍垃圾堆,有條污水溝注入;東是環(huán)城南后街雜草叢生的果園,溝渠污水,臭氣沖天。居民紛紛要求整治這塊臭水地。
1957年3月,曾任臺山一中校長的朱伯濂先生,在縣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建議,要把這塊臟亂地方改造為美麗的園林。這個提案,獲得全場人民代表拍掌贊成,大會決議把它列入縣的重要建設工程項目。臺山縣委領導狠下決心說:“他們建造新會的圭峰山,我們挖掘臺山的人工湖”。
1958年春,臺城建造人工湖的行動戰(zhàn)鼓打響了。全城機關干部、職工,以及全城中學生四、五千人浩浩蕩蕩,投入挖土運泥。有的挖泥堆筑湖心小島,有的運石砌筑四周湖堤。用土制的人力手推車運泥,用扁擔挑泥。機關干部職工分批出動,中學生半天上課半天勞動,奮戰(zhàn)月余,筑好四周湖堤,堆成湖心小山,湖的規(guī)模初步形成了。留下的技術細緻工程,由專業(yè)隊伍繼續(xù)整容修飾,做好完美配套。湖心畫舫(俗稱船仔餐廳)是仿照北京頤和園造型建立的。后來加建的秀麗塔,是為紀念當年廣州紡織女工向秀麗為救火犧牲的英雄事跡而命名建立的。
在人工湖建造過程中,全縣各區(qū)大力支持。斗山、端芬、廣海等區(qū)組織人力支援用“泥狗”鐵揪挖泥,大江貢獻建造湖心拱橋的花崗巖石塊,三八區(qū)六槐鄉(xiāng)移植湖心小山的風景樹,附城區(qū)支援砌石技術工人,全縣人民總動員,大大加快人工湖建造工程的完成。
始建人工湖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為民造福享千秋。
(來源:臺山發(fā)布)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臺山政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復制或轉載。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速與本網取得聯(lián)系。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臺山政府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聯(lián)系方式:0750-5558386郵件:[email protected]